在保定牙博士口腔医院总院,34岁的综合科医生刘晨两鬓已现白发。他常常俯身贴近老年患者耳边,提高音量反复讲解方案,脸上总带着温和笑容。这份旁人眼中“耗神、麻烦”的工作,他已坚守11年。
2014年,刘晨从口腔医学专业毕业后,便投身临床工作。“很多老人做活动假牙,经常遇到就诊困扰。”他坦言,“他们有的听力欠佳,有的需要细致地沟通和解释,复诊也相对频繁,有时预算也有限。”这些特点使得为这些上年纪的患者看牙“既需要耐心也颇为费心”。然而,正是这些被许多人回避的角落,成了刘晨坚守的阵地。
生活中的刘晨 刘晨供图
守护本能的“咀嚼快乐”
刘晨的笔记本里,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“困难的任务”。这份甘之如饴的担当,源于实践的淬炼与深刻的体悟。
刘晨正在为患者治疗 保定牙博士口腔医院供图
展开剩余77%他清晰记得第一次独立接诊,是一位因担心费用迟迟未就医,忍痛多日的大姐。面对这位患者,刘晨表示:“当时就发现,对接诊来说,最难也最关键的是术前沟通,怎么把病情、方案、费用讲清楚,让双方达成一致。”出乎意料的是,他耐心的解释赢得了大姐的信任。
第一次的接诊经历成为关键一课。他回忆道,初期操作时“脑子一片空白,器械都拿不稳”的紧张感记忆犹新。更重要的是,他深刻体会到,清晰预判治疗效果、让患者心里有底是多么重要。这次略显磕绊却最终顺利完成的治疗,让他明白:只有自己思路清晰了,才能和患者沟通到位,把治疗做好,避免日后的误会。
正是这些无数的“第一次”,让刘晨积累了应对复杂问题的底气。面对执着于“想吃一口火烧”的无牙老人,或是为了在儿子婚礼上体面一笑的大姐——这些“困难任务”的核心,始终是守护本能的“咀嚼快乐”。而支撑他的基石,正是初诊时领悟的:坦诚沟通、直面困难、清晰预判,以及那份对患者始终负责的初心。
刘晨参加义获嘉BPS培训 刘晨供图
假牙里的心理密码
让刘晨对“理解患者”有更深领悟的,是一次对南昌大爷的接诊:一位南昌来的大爷坚称新假牙被做成“地包天”,刘晨解释那是他长期缺牙导致的下颌前伸习惯,但经反复解释无果,最后,科室主任让刘晨医生将假牙泡进无菌碗:“咱们修修,明早来取。”
当老人戴上“维修后”的假牙连声称好时,刘晨被上了一课。那个浸泡在生理盐水中的夜晚,泡软的不仅是义齿基托,还有年轻医生固执的专业壁垒。“患者说不舒服一定有问题,不管是实际还是心理问题。”从此,他的工具盒里多了项“无形装备”——共情力。
这份理解,源于对生活困境的深切体察。刘晨曾接诊过一位智力如孩童的脑瘫患者,对方因恐惧治疗而屡次失控。刘晨没有放弃,他像哄孩子般轻声细语:“我先掐你一下试试,看看这疼你能不能忍?我保证尽量不让你疼。”他放音乐缓解她的紧张,用毫无欺骗的坦诚换取信任。最终,这位特殊患者竟会早早守在诊室门口等他上班。“当你自我怀疑时,是这些患者一次次把你拉回来,让你有勇气走下去。”刘晨说。
刘晨与患者沟通治疗情况 保定牙博士口腔医院供图
用技术点亮“不可能”的咀嚼希望
在刘晨完成的众多“困难任务”中,以疑难复杂的全口修复最为突出。他曾接诊一位来自四川的大叔,上颌仅剩几颗牙齿,下颌牙床萎缩,不具备种植牙的基础,经济条件也有限。多家机构认为制作普通活动假牙意义不大,难以固位。最后,大叔找到了刘晨。
面对这看似“不可能的任务”,刘晨没有轻言放弃。他凭借对口腔解剖和功能运动的深刻理解,以及对吸附性义齿技术的精湛掌握,为大叔量身定制了解决方案。这种技术的关键在于通过精准的取模和边缘塑形,避开肌肉系带的干扰,让义齿完美贴合于口腔黏膜,利用物理吸附力实现稳固固位。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调改,一副稳固、舒适的吸附性义齿终于完成。它不仅让大叔重新拥有了咀嚼能力,还让他找回了正常吃饭的尊严和快乐。尽管大叔“爱吃硬东西”的习惯给后续维护带来点小挑战,但刘晨的耐心调试最终确保了长期的良好效果。
这个案例,正是刘晨在复杂修复领域深厚技术实力的缩影。对于许多因骨条件差、身体或经济原因无法种植牙,又对假牙稳定性和功能有高要求的患者来说,吸附性义齿技术成为他们重获咀嚼功能、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选择。
刘晨正在为患者调试吸附性义齿
同事眼中的刘晨温暖而清晰:“他对患者的耐心渗到骨子里,操作极尽细心。”他交代医嘱事无巨细,甚至为老人写小卡片,乐观的精神也感染着整个诊室。
患者朴实的满意是最珍贵的勋章。“刘医生特别细心!”一位老年患者反复强调,“每颗牙是留是拔,为啥这样弄,都掰开了揉碎了讲,咱心里亮堂。”更让老人感动的是设身处地的体贴:爽快调时间、主动提醒复查,从不让他们惦记。
如今,作为数字化美学修复金牌医师,却始终未忘初心。面对年轻同事对行业的困惑,他坚定回答:“把口腔任何一个细分领域扎扎实实做好,真正解决一部分人的痛苦,就是超越。”
■转载自河北青年报保定播报微博
■编辑:葛博雪
■责编:于建超
发布于:河北省配资平台正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